“牵连多少?”
谋逆之罪,若是要追究的,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若是牵连的人够多,杀个几千人,都不是问题。
“祸不及外家。”
谋逆之罪,自然不能轻易原谅,但是谋逆之罪,也不宜过度牵扯。
现在天下可没太平,可不是清除异己的时候。
“此事牵连之人,莫要太多,另外,这段时间,太子先接触国事,如无大事,不必通禀与我。”
无大事不必通禀?
刘禅思索片刻之后。
“父王,臣下确实有一件事情,需要向父亲禀明,此事可称之为事关重大。”
事关重大?
刘备愣了一下,说道:“太子不妨直言。”
“那便是我汉中国的选官制度,需要更改一二了。”
选官制度更改?
刘备眉头微皱。
“太子是看到了魏国施行九品官人法,遂也要效仿魏国,施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确实是有好处,譬如说从地方豪强手上,得到了选官任官的权力,毕竟当时察举孝廉,是要有人推荐的。
而这个推荐的人,自然是豪强出身了。
九品官人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察举制的弊端,但同时,他也向世家低头了。
权力并没有到皇帝手上,而是从豪强变到了世家手上。
相比于豪强,世家这股势力,明显就更加难缠。
现在刘备听闻刘禅要改换选官制度,马上便想到了这九品官人法。
“儿臣并非是要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的坏处,作为后世人,刘禅比谁都清楚。
为了一时的稳定,而让子孙后代为他的决策而背锅,这不是刘禅的性子。
后人有后人要做的事情,他这个前人,便是不给后人留些遗产便也就算了,还给后人挖了坑?
这不是他刘禅能做出来的事情。
“那太子是要作甚?”
作甚?
那自然是要改良察举制了!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