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战斗力,聊军人的尊严地位,你特么跟我聊数量。
这不是耍流氓么。
大宋军队的问题很复杂,从赵匡胤的国策,到募兵制的利弊,再到历任官家对兵权的掌控和防范等等,一团乱麻似的问题。
今日赵孝骞只说了最浅显的东西。
饭要一口口吃,今日之言,只当在赵煦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让他自己慢慢苏醒,从而意识到该对军队有所改变了。
赵煦此刻的心绪很乱,赵孝骞的话让他赫然发觉,大宋的军队确实应该解决一些问题了。
禁军,厢军,乡军,不管什么军,其实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奏疏上能看到,但被新法旧法国库财政弄得焦头烂额的他,下意识便忽视了军队的问题。
“子安之言,振聋发聩,朕受教了。”赵煦由衷叹道。
赵孝骞急忙道:“臣妄议国政,官家恕罪。”
“国士良言,正该论功,怎可言罪?”赵煦展颜一笑,深深地注视着他:“朕没看错人,子安有大才。”
赵煦顿时也严肃起来:“好,国富军强,朕也认同。”
赵孝骞接着道:“军队强大,可御外辱,可平内乱,不客气的说,官家对大宋的统治基础,其实是建立在军队的效忠之上的,这句话,官家是否认同?”
赵煦认真想了想,迟疑点头:“也算……认同吧,朕以前认为,皇帝是靠文官的拥护,才能左右朝局,推行国政,但子安所言也不无道理,若无军队效忠,朕的话谁肯听?谁肯拥护朕这个皇帝?”
意见稍有分歧,赵孝骞于是停顿了很久,他在等赵煦自己消化,转变观念。
这场君臣奏对,只是偶然发生的。
但或许在多年以后,会被浓墨重彩记入史册。
赵孝骞此刻要做的事,是彻底板正赵煦的观念。
大宋之弱,是从开国时的国策上便已注定了的,所谓的“祖宗成法”,才是造成大宋羸弱的根本原因。
良久,赵煦终于点头,这次语气坚定了许多,或许是自己想明白了。
“没错,军队的效忠,比文官的拥护更重要。”
赵孝骞接着道:“官家若能想通这一点,便知‘国富’与‘军强’是同样重要的,推行新法是为了国富,但军队方面,官家却不闻不问,那么,大宋便只能跟以前一样,年复一年给辽国交岁赐。”
赵煦脸色突然一变:“子安的意思是,军队也要变法?”
赵孝骞叹道:“军队变法很难,眼下不一定有条件变法,至少……对大宋的军汉们多一些善意的优恤,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