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草台班子,神州大地每年盗匪四起,诸如黑旗军这样实力的盗寇仅广西的十万大山里,没有上百处,也有三五十处。
撑死了,也就是乡镇级别的宗族势力罢了。
转战到了海防,就连潘长福中校都能看得出来,这是跳进了一个更广阔的池塘里,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只要不作不死,还是值得期待的。
黑旗军插旗立窑至今也有十几年了,规模始终在几百人至两三千人左右,这就是环境制约了发展,小池塘里养不出大鱼来。
不跳出那个环境,始终是一群山寇流匪,换上了官家皮骨子里还一样。
若是能够依照策略所言,那可就大大不同了。
明上下,立规矩。
引入华人移民厚培根基,引入先进制度治理民政,引入工矿企业提高效率,引入成熟教育读书写字。
慢慢的经营出一片以华人为主根基之地,有了人,有了田,就有了税收,就有了粮草,发展还用愁吗?
若是黑旗军从两三千人扩展到四五千人,甚至上万人,装备先进的火枪,那么越南王庭也啃不动他,俨然一处割地而治的地方军阀。
至此,羽翼渐成。
潘长福中校目视着马车的离开,然后吩咐了何掌柜几句,便也匆匆的离开了。
他需要向坐镇三马林达的第五处长韩文勤上校密电汇报,等候下一步的指示。
更上层的动向,潘长福中校就接触不到了。
夜色降临后
三马林达的主街道亮起了昏黄的煤油路灯,一排的路灯点亮了街道,驱走了黑暗,令夜色中的城市灿烂起来。
近年以来
东南亚的主要城市中,新加坡,巴达维亚,加尔各答,香港,吉隆坡,钦奈等地,纷纷在主要街道设置了煤油路灯这个新鲜玩意儿,点亮了夜色中的城市。
所用的煤油,就是进口的八打雁煤油。
现代人很难想象,在19世纪70年代点亮城市那是什么样一个情景?
这么说吧,就像过节一样。
点亮煤油灯的街道人流如潮,随之而来的做小生意的货郎摊子,贩卖吃食茶点的摊贩,和载歌载舞的人群云集而来,简直热闹极了。
黄昏时分
就有很多人云集而来,看着煤油路灯公司两名员工,一人扛着梯子,一人拿着长长的火杆,逐一点亮煤油路灯。
每点燃一盏煤油路灯,就会引来一阵欢呼,如此反复,不知疲倦。
在昏黄有温度的灯光下,能照耀出每一个人脸上开心的笑容,就这么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