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成都为太后的祈福的,便是当今监国。
监国这是有意置官家于险地,意图夺取大位。
监国晋王和金国、西夏合谋,共同炮制了这场针对大宋的阴谋。
凡此种种,谣言愈演愈烈。
当初参加过御前会议的朝廷大员,自然是知道晋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让给了大哥。
但这消息民间可不知道。
任哪一个朝廷大员,也不会出了皇宫,四处张扬:“皇帝本该是赵璩的,是他拱手让给了赵瑗。”
所以,这个谣言的迷惑性还是非常大的。
喜欢背锅的鹅王,这一回可真没少背锅。
由于金人散布假会子,使得物价飙升,战争的来临,进一步促进了物价的上涨。
而这一切结果呈现的时候,皇帝不在临安。
很多百姓不知道这些事情,也不清楚这些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只知道,这些乱子,发生在官家离开临安这段时间,
朝廷裁汰冗滥,朝廷严惩贪腐,由此造成许多官员不满。
之前,由于赵璩以雷霆手段惩治了一些官员,把这乱象迅速镇压了下去。
如今军事紧张,那些隐忍多时的官员不免就要兴风作浪。
他们也不需要如何的明目张胆,只需要阳奉阴违、故意懒政,只要稍稍讲些手段,你没有确凿把柄可抓,但他产生的消极影响却已出现。
于是,民间对于监国的非议也是愈来愈激烈。
可都察院又是绝不可以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去大肆查办朝廷官员,搞一个针锋相对的。
但……不动声色,搜集证据,这总可以的吧?
这么大的举动,只能由都御史来宣布,但眼下这种形势,朱倬也觉得,暂时不该有任何举动。
无奈之下,杨沅在都察院衙会的时候,当着百余名监察御史的面,寻个由头,说了一句“任你现在闹的欢,咱们明日拉清单。”
朱倬、谈琰、王晨坤、杨文靖四大佬只管装聋作哑,众监察御史却是心领神会,一双双眼睛就在沉默中,盯上了那些“跳得欢”的官员。
只是盯着盯着,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搜集,杨沅渐渐发现不对劲了。
很多时候,金国间谍张贴在大街小巷的“揭贴”,前方战事的进行,一些大宋官员“煽风点火”的行为,隐隐是在相互呼应的。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这么多次实在难以说它只是凑巧了。
可……金人已经渗透到了这种地步?收买了这么多的大宋官员?而且他们还是遍布朝廷与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