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一种亲近感。
主战的贡士中,杨沅名气最大,大家自然以他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边主和的贡士们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进士,谓之“同年”。
有了这种老同学的关系,天然就是这些官场新贵之间的一种粘合剂。
然而因为“同道”与否,这一百五十七个“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场的那一场,就已泾渭分明了。
未时到了,“泾、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选战还是选和,杨沅是状元还是三甲,在这一刻,都该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话,这些贡生们头一天参加完殿试,需要先领一张号纸,相当于皇宫大内的出入证,次日再从和宁门进皇宫。
如今新天子一切从简,当日就出结果,这步骤就省了。
唱名赐第举办仪式的地点,其实并不在东华门。
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实际上是因为放榜和向外界传出榜单的地方是东华门。
因而才有了“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东华门外扬名”。
真正的唱名地点,一般来说,就在举办殿试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举考试的时候,一共也就中十几二十多人,那时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进士,所以皇帝亲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选一甲的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晋王、宰执、六部、三品以上众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这一次,除了皇帝和晋王,大臣们就没有座位了,俱都是肃立站班。
殿外,则是等着传召的新科进士们。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从殿试官张孝祥手中接过三鼎甲的名单,微微阴沉着脸色,上前进献给官家。
看那样子,他显然是已经知道三甲名单了。
这个午饭时间,其实也是官家和宰执、六部商量确定最终进士排名的过程,而这个结果,显然不称万俟卨的心意。
官家展开名单,庄重地唤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站殿将军立即面朝大殿之外,中气十足地喝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殿门处的禁军卫士也转身向外,高声传报。
消息口口相传,一直传到肃立的新科进士队伍当中,立即有人一脸狂喜,有人脸色骤变。
脸色骤然的自然是那些不能坚持本心,奏对完全是观望风色,想要投机取巧的。
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