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登基之后,屡屡请辞,但宋徽宗就是不同意,为何,等着整他呢。
“其实下官一开始亦是有些惊诧的,因为经略所做的事情,的确是有些骇人听闻。
先是胆大包天的两次带兵劫掠辽夏两国使团的战马,随后又随便寻了环境极为恶劣的民居晾着两国使团,之后更是在城中连连调动粮草士兵,下官还以为马上就要打仗了呢。
下官当时还觉得,苏经略这般嚣张跋扈,跟下官所了解到的苏经略可是不一样啊,难不成是因为打了胜仗,飞速升官,以至于少年得志便猖狂?
但随后谈判时候李秉临那般急迫,甚至不惜自己主动提出和谈的条件,下官这才算是明白了苏经略的谋划。
我们大宋官员与蛮夷谈判,总是秉持着大国雅量,但这些蛮夷总是蛮横纠缠,以至于总是没有能够保住战场上打下来的战果。
便比如澶渊之盟,辽军孤军深入,攻城不利,且辽朝统军萧挞凛被射杀,时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数十万军民士气大振,而敌军人困马乏,本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咳咳!
说远了,下官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我朝是极有利的,但偏偏谈和之后,却签下来一份丧权……不甚配得上我朝所取战争战果的盟约。
至于庆历和议么,其时虽然西夏在战场上占了上风,但连年战争使西夏本身就很脆弱的经济难以再承受继续大规模作战的重负,上下困乏;
而当范文正公等人的的西北经略已经初显成效,国朝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并且坚壁清野、严守城寨,不与西夏正面交锋,使西夏难有新的作为。
而当时我朝与辽国交好(其实就是契丹借宋夏战争之机向宋索取更多岁币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也对西夏施加压力,西夏与契丹交恶,面临两大国夹击的危险境地。
实际上这种情况下,若是有经略这样的能人去谈,恐怕西夏得给我们大宋缴纳岁币了。”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大笑。
章楶笑了笑道:“苏经略的策略我是揣摩出来一二了,便是营造出一种急于立功,甚至一心想要挑动宋夏继续打下去的假象。
如今西夏经过咱们大宋的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米脂之战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之后,已经是如同庆历年间一般,早就困乏不堪!我听说现在西夏那边要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了,按照他们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
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