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厂已经跟李村葆对接过电影改编权。
龚樰和赵静等剧组人员,一起坐在收音机前,有的甚至捧着《沪市每周广播电视报》。
“谢导是想让我帮上影牵线搭桥,跟村葆聊小说改编的事?”
“我们也考虑过其他写过对安南反击战的作家来改编,像白桦、徐怀中和彭荆风。”
“不。”
谢缙点了下头。
不等方言开口,主持人就直截了当地解释这是《打败安南野心狼》的修改版本。
不过目标是李村葆的《高山下的花环》。
晚饭这顿,谢缙把方言请到了“小绍兴”,黄酒配上白斩鸡。
稿费、补助等加在一起,至少1700元。
而自己一开始选中的李准,只熟悉北方农村,没有部队生活,对边防前线更是生疏。
方言调侃道:“结果您就拿这点酒,就想把我打发了啊?” “怎么会呢,这个只是开胃菜而已。”
本来第一人选是方言,但考虑到他的事多,抽不出精力和时间,只好暂时作罢。
龚樰眼神闪烁,喜悦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望向北方,伴随着歌声,思绪飘了出去。
“岩子,这绍兴黄酒可比水解渴多了。”
“这酒也喝了有一会儿了,谢导,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方言回以微笑。
“彭荆风向来不愿改编别人的作品,而徐怀中写西南边地不错,但他的文笔来得慢,我们想尽快把剧本推出。”谢缙主动倒酒道:“岩子,看在我们交情的份上,你就接下吧。”
那一晚,方言陪着谢缙,两个人足足喝了七八斤黄酒,最后踉踉跄跄地回到衡山宾馆。
谢缙听到“利剑行动”,立马来了精神。
谢缙拍胸脯:“晚上我们好好地喝一场1
两个杯子碰撞在一起,发出“砰”的声响。
“就算不煮,也不错。”
谢缙笑道:“而且喝黄酒,讲究温度,最好能煮一煮,煮到微温,那样酒的香味和酸味、甜味才能达到平衡。”
“所以把主意打到我身上。”
“其他两个人呢?”
《利剑行动》要影视化的话,得趁早。
然而,自己还是大大地低估了《每周一歌》在全国的影响力。
见到他点头,谢缙一拍大腿,“岩子,那《高山下的花环》,我可就全拜托给你了1
方言打趣道:“要不我给你倒杯水?”
“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敌的入侵,面对国土的沦丧,无数仁人志士不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