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文艺报》、《文学报》等报纸加以评论,燕京各区的馆办报纸更是推出了关于美食的专栏。
西城的《蒲公英》、东城的《钟鼓楼》,朝阳的《芳草地》,海淀的《枫叶》,彼此非常默契,只转载《舌尖上的中国》里提及它们这一带美食的散文,同时补充了文章里没有的。
…………
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给他们本地的美食,或者就餐的餐馆,写一个美食散文。
方燕眼里冒出“bulingbuling”的光。
回到屋里,一封一封地拆开看。
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留在异乡的知青,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没有流口水,而是流眼泪,故乡的味道已经很多年没尝到。
就在浮想联翩的时候,屋外传来声音:
好在理发的时候,从靖大爷那里知道,他有个老主顾开了家地道的牛肚店。
“瞒你什么了?”
方燕抱住他的手臂,“哥,你能不能带我去吃顿好吃的?”边摇晃,边撒娇,“求你了,哥,《舌尖上的中国》,看得快把我馋死了。”
然而他本人此时正在四处找馆子,常去的都满座了,简直是“作茧自缚”。
家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种乡愁。
也有的,是全国各地国营饭店的邀请函。
有的质问自己,明明叫《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文章里没有自己家乡的美食。
就连八大楼里几个刚刚复业的餐馆,也是一个空位也没有,所有人无不感激一个人。
不过可惜,没有看到“食神”的称呼。
苍蝇馆子,由刘大爷一家经营着。
因为念及跟靖大爷的交情,直接在后厨搞了个座位,方言跟着靖大爷沾过几回光,也就慢慢跟刘大爷熟络起来。
“方老师!1
“您这生意瞧着红火埃”
“托您的福,托您的福。”
刘大爷说多亏了《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他们“爆肚刘”,现在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
方言问:“那还有座儿嘛?”
“换别人没有,您和老靖就有1
刘大爷把他们引向后厨的专座。
穿过过道,就听到一桌的食客聊了起来。
“爆肚儿分为葱爆、油爆、汤爆三种。”
“这家专门做的是汤爆……” “要想好吃,关键在‘爆’上。”
“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鲜、嫩、脆、爽口,缺一不可。”
“吃的时候也讲究个顺序,原则就是‘先鲜,再脆,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