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契机,源自于秦国的变法。
——在秦变法之前,不单是秦,天下列国所认同的,依旧是‘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御民之道。
虽然社会主体已经从曾经的奴隶,换成了同样卑贱、穷困,却稍有人权的农民,但统治思想核心,依旧是奴隶制社会的那一套。
你就该种地!
你种出来的粮食,我出多少钱,你都得卖给我!
打起仗了,我让你上战场你就得上战场!
仗打完了,你若是死了,那就是你运气不好;
侥幸活下来了,伤残也都是你活该,健全也只算你幸运。
无论如何,仗打完了,滚回去种你的地,继续供养贵族老爷们吧……
从这套思路就不难发现:其实什么都没变。
说是封建文明初期,说是社会主体从奴隶换成了农民,但其实什么都没变。
社会最底层的阶级,虽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依旧要向统治阶级,缴纳高昂的赋税;
虽然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权、自主权,却依旧无法完全具备对自己的生命、身体的支配权。
——几百年前,贵族们让奴隶耕地;现在,贵族们让农民种地。
——几百年前,贵族们让奴隶上战场;
现在,贵族们让农民上战场。
过去的奴隶吃不饱、穿不暖,如今的农民亦然。
过去的奴隶动不动暴死战场,被贵族时刻掌握着生死,如今的农民亦然。
就好像整个华夏,仅仅只是把‘奴隶制’这个名称,换成了‘封建制’这个稍微好听一点,本质却根本没有任何不同的说法;
而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也只是换了个更好听一点的名字:农民。
直到商鞅入秦变法,华夏文明才再次开始了思考,并意识到了这一点。
——是啊!
——这所谓的封建制,不过就是扯了块遮羞布的奴隶制啊!
——换汤不换药啊!
还有农民,分明就是换了个叫法的奴隶啊!
这……
不会出问题吧?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会出问题。
在他们看来,曾经卑贱的奴隶,如今成为了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婚娶并繁衍子嗣的农民,这已经是再大不过的‘恩赐’。
得了如此恩赐,农民们根本不敢有更大的贪念,就应该老老实实种地。
吃得饱,就把粮食分一些出来,给贵族老爷们奢靡享受;
吃不饱,那该上贡也照样得上贡。
至于上贡之后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