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关东的农田标准,却也有个八十多亩的平均值。
而这些数据,和一个令相府国库深感无力的事实密切关联。
——汉室的人口、土地,都已经逼近增长瓶颈。
能开垦、能耕作的土地,在这五十年当中,基本都已经开垦出来了。
搞得现在,农人们都隐隐有些养不活自己、土地都有些不够种了,却也还是无可奈何,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饿着肚子,也不去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就意味着继续开垦、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哪怕长安朝堂从国家层面出手,不惜成本的开垦,也根本增长不了多少新的耕地。
一成?
两成?
顶天了去,也就是涨个三成封顶。
而这三成新增土地,顶多也只能为相府国库,带来三成的农税增长——即,如今的每年三十万万左右的农税收入,能勉勉强强达到四十万万。
这就已经是封顶到头了,再涨不上去了。
对于如今的相府来说,每年多个十万万钱的农税收入,看上去是不少;
但多出来这十万万钱,就意味着汉家,多出来了近一万万亩的农田。
这一万万亩新田,需要相应的新水渠、新道路,以及新的农稼官、税吏。
考虑到这些和收入增长同时出现的支出增长,相府国库的战况,根本就不会好转多少。
这就是说:相府国库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认真工作,也就这样了。
农税收上来的钱,勉勉强强够国家当年用度,要么剩下来点汤汤水水,够给官员们多发一件官袍,要么稍微欠点外债,不得不厚着脸皮跟皇帝去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固定收入口赋十万万钱以上,且根本没多少固定支出的少府内帑。
从太宗、孝景两代先帝,了前后三十多年时间,就从每年十万万钱左右的口赋收入中,攒下来了高达两百万万钱的小金库也不难看出:只要皇帝想省钱、想攒钱,那少府内帑的口赋收入,是能攒下来至少七成的!
若是碰到个太宗皇帝那样的铁公鸡,每年都攒下八成以上的口赋收入,也完全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少府内帑这么富裕,那为什么不拿着这些钱,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比如,供养军队;
比如,补贴官员;
比如,兴修水利……
等等等等。
与其让少府内帑的庞大财富在府库烂掉,还不如拿出来建设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