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可就是在常山国境内,常山国又是刘暠的封地,按理说常山王在此事上应该更有发言权才对。
刘陔摇头叹息:“常山王比寡人还要惶恐。他那个长史杜忠,本就是韩馥安插的眼线,如今被拿下,他高兴还来不及,哪敢多言?”
主簿不甘心地压低声音:“大王,不如我们暗中联络其他宗室,联名上书朝廷?那苏曜再嚣张,总不能把宗室都得罪光吧?”
“朝廷?朝廷里刚被他大清洗了一次,现在还有人敢反对他吗?”
刘陔无奈苦笑:
“况且,你莫要忘了,当今陛下与他是什么关系,这种事情,休要再提。”
刘陔的主簿闻言,顿时泄了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满脸的沮丧。
屋内众人左右看看,俱是无计可施。
这也是理所当然,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苏曜带来的压力下,在那无可匹敌的绝对实力面前,这两位尊贵的诸侯王纷纷选择闭门谢客,夹起尾巴做人,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念。
不但如此,他们甚至还纷纷主动上书苏曜,表示自己能力不济,请大将军选派国相和长史等人,助他们治理封国。
两位诸侯王的服软,标志着冀州旧势力的彻底瓦解。随着苏曜的铁腕整治,高邑城内的秩序迅速恢复,那些曾经盘踞在冀州上层的世家大族们,要么乖乖接受迁徙安排,要么被连根拔起。
在戏志才、法正等新科进士的主持下,冀州的田亩清查和人口普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些年轻官员锐意进取,又有锦衣卫保驾护航,他们拿着世家大宅中抄出来的文书,很快就将隐匿的人口和土地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大将军请看,这是最新的统计结果。“
戏志才将厚厚的账册呈上:
“冀州早年在籍人口五百八十万人,如今在册人口却不满两百万。除了战争造成损失,诸世家豪强隐匿人口竟有四十万之巨。这些世家大族,当真是胆大包天!“
苏曜翻阅着账册,冷笑道:“好一个冀州世家,怪不得他们能鼓动韩馥搞出来二十万大军。”
“传令下去,按计划执行迁徙,将这些隐匿人口全部登记造册,重新分配土地。“
“诺!“戏志才领命而去。
就在大普查如火如荼的时候,崔烈也终于在孙女崔莺的劝说下,放下了最后的骄傲,公开向朝廷请罪。
他在高邑城中心广场上,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痛陈自己跟随韩馥反叛的罪过,并宣布散尽家财,支持朝廷的迁徙政策。
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